慧雅教师
以诚信求发展以服务质量创品牌

聚焦语文课堂,优化语文教学”——记树恩附小一年级系列教研活动

所属分类:教育教研  发布时间:2024-02-26  点击量:14 字号:- +
分享到: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课堂质量,发挥区域教研的力量。本月10日,在徐州市树恩附小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年级组举行了“聚焦语文课堂,优化教学——一年级”系列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一年级语文组首当其冲。以语文课堂案例为载体,在一年级组语文教师观课议课中拉开帷幕。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你我思想的交换绝不只是两种思想”。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我们语文学科的教研活动呢? 在曹校长的指导下,一年级小语组不停地反复磨课: 一人备课,一人上课,研讨后另外借班再开课; 两人备课,在平行班开课。 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交换思想的过程中会有更多新的创造。

 

 

朱彤老师执教《青蛙写诗》
《青蛙写诗》这一课真正实现了夯实基础、培养习惯。在指导认字时,朱老师恰当地引用古文字,让学生感受象形文字的魅力,并与现在的“雨”相对照,数点,关注点的分布,同时关注笔顺,接着进行强化,最后归纳写字笔顺规则要从上到下,这正实现了授之予“渔”。对于培养习惯,朱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点评都是在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自己读自己的,不影响别人”“背挺得直直的像一把尺,背弯弯的,像小蚯蚓,不好看”老师都从起步阶段耐心教,孩子就会在这样润物无声中长本领。

余佳诺老师执教《雨点儿》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儿,滋润了大地,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大雨点儿或小雨点儿,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后进行写字教学。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目标性极强。余老师整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教师辛苦的付出。

李巧珍老师执教《明天去远足》
这是一篇富于童趣的诗歌。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结合现实导入,展示碧海蓝天的美景,将美好的感受带入书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朗读、个人展示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感悟美好。通过观察大概的不同颜色、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第一天的研究课结束了,老师们“抱团前行”,通过不同的范课,提升各层次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讨,才能呈现出更为优质的课程!

褚昕颖老师执教《大还是小》
储老师创设情景导入令人眼前一亮。“这个小朋友,你帮老师把铅笔捡起来”、“你帮老师把窗户关上”……有些事情你能做到并且可以做好,有些事情,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引出学生的成长经历,引领孩子进入课文的学习,让孩子感受长大后的不同。这节课储老师主要让孩子学会朗读体验这一方法,懂得自主识字和与人交流,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阅读、思考、学习。 
史雨玄老师执教《乌鸦喝水》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史老师的《乌鸦喝水》的公开课有几个亮点:实物演示,突破难点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史老师通过实验,演示乌鸦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里,水又是怎样升高的?让学生观察(一个一个,渐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实验,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实验完成后,学生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奥妙,避免了抽象烦琐的讲解。一个巧妙的追问:“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课改思想。
郑硕硕老师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郑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很“扎实”和很有“语文味”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就应该重点抓好学生的字、词、句的学习,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正确运用所学过的汉字,努力让课堂书声琅琅。
庄欢老师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庄老师主要训练拓展说话,让学生实施知识迁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陈思思老师执教《明天要远足》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饱含童真、童趣的儿童诗,学生读后很快能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会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学生熟读理解之后,陈老师问学生:“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情?”学生会从生活出发:“我过生日的时候,一晚上都睡不着。”“我想去上海旅游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通过这样的朗读和理解,帮助孩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唐颖老师执教《大还是小》
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课文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唐老师通过以读促悟,以读促思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周星老师执教《项链》
周老师设计教学字词层层深入。
识字是一年级的重点,周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生字环节的教学是步步为营,由字到句、从点到面并渗透了学习的方法。关注识字的方法,引导孩子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去认字。同时也利用图片、字理等不同的方式将难认的字重点进行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一年级语文组的研究课到现在也告一段落了,每一节课,曹校长都在后面聆听,笔记……课后,课后与我们分享、指导、研讨……在曹校长的引领下,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人,我们看到“童心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儿童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童心教育”。
 
语文要素形成语文能力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树恩附小老师们的课让我真正看懂了语文活动是怎么融入到课堂中的。无论是活泼还是幽默,学生就这样在快乐中读呀读,老师就这样在学生的世界里教呀教,我们就这样在课堂之内学呀学……多么棒的体验!
 
 
好课没有标准,但我们学到了很多。
执教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整体感知,画小节等等都将语文中很多要素在整节课程中反映出来;
对课型把握的特别准,将汉字的素养融合在汉字教学中,将语文识字写字真正落实;
对文体的题材体现的更浓;
对教学效果掌控的较好;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善于利用学生的错,学生的好奇心。
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
 
这次的研究课让我们享受了一顿饕餮盛宴,曹校长点评中肯到位,让我眼前一亮,也为我今后如何教学指引方向。中国之教育,不在他人,而在我一线教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让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实干精神,干好教育教学工作。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eycms[徐州市树恩中学附属小学一部]}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徐州市树恩中学附属小学

(点击公众号复制,关注我们)

打开微信

公众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搜索关注!